2013年9月至12月,位於解放公園內的湖北格茵木塑園林景觀公司多次遇竊,奇怪的是,丟的都是方便面、薯片、饅頭、牛奶等吃食,電腦、照相機這類貴重物件卻無恙。公司總經理張潔試著給“小偷”留了張紙條:“吃的在鍋里,不管你是什麼人,別害人,我就可以幫你。”隔夜,居然有人回條:“你是好人!”
  經過三四個來回的紙條留言後,“小偷”現了身。23歲的四川青年小陳,來漢打工,遺失身份證,流浪街頭,餓極之下,先後10次“光顧”了張潔的公司。小陳與張潔約定見面。長談之後,張潔資助小陳回家過春節。節後小陳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張潔主動邀請他到自己的公司打工。而且張潔確定了一個目標:“我不想把他培養成一個新的民工,而是要培養一個未來的設計師。”
  武漢晚報於2月9日起陸續報道了“溫情紙條”的故事。採訪此事的本報青年記者小黃與小陳同歲,她快人快語:“若不是見到了當事人,我真以為這是個編出來的故事。”
  張叔:
  出現在別人的十字路口
  54歲的張潔,身材挺拔。他當過11年兵,從軍藝美術系油畫專業畢業,如今是一家千萬規模公司的董事長。
  人到中年,經歷豐富,事業有成,張潔自認為對人生際遇有“定力”。然而,一場持續半月新聞的主角,還是讓“有定力”的張潔有些困惑:為什麼這麼一件小事會“鬧這麼大”?
  在張潔眼裡,這實在是一件小事。過年時與戰友喝酒,隨口一說,不想很快被本報記者捕捉到,不但在武漢全城皆知,在他的家鄉黃石也聲名遠揚。幾小時內網絡跟帖就上萬,久不見的戰友,一打電話就喊:“吃的在鍋里,吃的在鍋里……”
  這不是一件小事嗎?小得不能再小,自然得不能再自然,哪個做父母的不會這樣做?張潔說:“我兒子與小陳同歲,也獨自在南方打拼,我看到小陳餓成這樣,就想到兒子獨自在外的辛苦,我怎能不心疼?”
  在商場浮沉多年,張潔並非只有婦人之仁。他自有精明的識人之眼——
  “只拿吃的,不拿貴的,證明他不貪;我給他留吃的,他回我紙條,證明有是非判斷;他敢和我見面,證明仍渴望正常生活;他告訴我,他的同伴拿了我的銅像和象棋,而且守了一天一夜去幫我找回來,證明良知未泯,且有原則敢擔當;他愛看書想回家,證明善良。年輕人誰不會犯錯,本質不壞就可以救,值得救,我相信每個有責任心的父母都不會草草報警了事。”
  為什麼一件小事經《武漢晚報》報道後轟動全城?張潔在成為新聞人物後,網友們曾與他有一段對話。很多人問他,“路倒”老人扶不扶?他感觸良深。是的,為什麼一件小事如此轟動?現在回看這件事,有個良好的發展,也有個美麗的結局。但當時兩眼一抹黑的時候,風險也是不可知的。有兄弟提醒他:“別引狼入室啊。”他與小陳相約見面前,掂量過自己,偵察兵出身,對付三四個後生沒什麼問題。是巧合也是一念間,見面前,他把偶然拿到的一個針孔攝像頭,別在衣服紐扣上了。
  路倒老人扶不扶?他說:“以我幾十年所受的教育,扶,當然要扶。過去當兵的時候,擠火車都是維持秩序,安排別人上完我們才上。路上,碰到需要幫助的人,那是自然要伸手的,想都不要想。現在也一樣,扶,一定要扶,心中坦蕩盪,就不會怕這怕那。只是如今‘先拍照再扶’這樣的程序,也有必要。”
  小陳:
  在十字路口遇到張叔
  如何描述生於1990年的小陳?假如你家裡有個正值青春及叛逆末期的“糙子伢”,大約就是這樣。與年長者尤其是正統年長者對話,他的眼睛總是45度朝地面,偶而抬眼,也只是斜睨,而這一瞬你常能感到他的儘力忍耐和淡淡嘲諷。大多時候你問,他只“嗯嗯啊啊”的悶幾聲。
  小陳有個妹妹,但年齡、地理上都相距遙遠,他與同齡人一樣,都算精神上自我撫育長大,你能從他身上感受到這般大孩子常見的孤獨感。但他們QQ上打字和交流的速度遠比說話要快,並靈光流動。所以,與他們交流,才發現交流也是一件技術活。
  小陳的迷惑,不是從嘴裡,而是從人生履歷中流露出來。他高一輟學,跟熟人在寧波打過工,隨父母到新疆種過棉花;武漢網友的一聲招呼,他就隻身來到武漢,身份證被偷了,他與武漢網友一拍兩散,從此開始流浪。
  小小年紀,如此周折。小陳說,我不想做我不喜歡的事,我想做我喜歡的事。但是,什麼事是喜歡的?小陳很迷惘,掙大錢,也不全是吧。別人替他說出“夢想”一詞,他猶豫著點點頭。但,他的夢想是什麼?
  流浪的幾個月里,他與同伴們睡天橋,吃剩飯,每晚守在水果店門口等著老闆丟爛水果。冷也冷透,餓也餓極,但他不覺得太苦,他常在解放公園跟遇到做銷售的年輕人一起聊天,他總覺得自己與流浪同伴們不一樣,他一定會找到掙錢的工作,而且一定是中意的。
  同伴們踩了張潔公司的點,他一同前去。2000元以上就算盜竊,這是他警告同伴的話。所以他禁止同伴們拿照相機電腦,有同伴想拿複印紙、U盤去賣廢品,他也攔住了:“這種東西,賣不了兩個錢,但是有資料,人家會急死的。”最後同伴死活拿走了一尊銅像和一副石象棋。
  他總記得周星馳的臺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有一天深夜,他在張潔公司看到一本書《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居然一看到天亮。在看到張潔留的紙條和鍋里的飯時,他被打動了——這是個好人。我叫他張叔,他對我好,我要加倍對他好。他沒有立即拿著電話去找張叔求助,而是在流浪同伴出入的地方蹲守,寒冬臘月,他守了一天一夜後找到人,為討回銅像和象棋,他差點與他們動手。而當他把東西還給張叔時,張叔居然不知道丟了這些。
  在與張叔長談之後,小陳沒有再與流浪同伴們聯繫。他給母親打了電話,然後到一家餐館打工,之後,在張潔邀請下,他來到格茵木塑公司,在這裡,他感到踏實,他手腳勤快,他不再是別人的負擔,而互為同事,他隱隱看到自己的夢想。
  張叔的鑰匙
  小陳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張叔。小陳說,張叔是個豁達的人,他第一次見我,就給我買衣服、買鞋子、買棉襖,現在我剛進公司,住就住張叔辦公室里的小床。我跟他認識時間也不長,但我信他。
  “小陳也可信呀,我才打算把他當兒子看。”張叔說。進公司第一天,飄著小雪,小陳一個人把公司露臺打掃了一遍,寸把厚的灰,他一個人幹得汗流,女同事要幫忙,小陳說,去去去,女人哪乾這個。
  張叔把小陳帶回家,對八十歲的老母親說,喏,你又多個孫子啊。母親清亮的目光一掃,嗯,那你要帶好了。
  張潔說,我不是小陳的救命恩人,是一種機緣巧合罷了。
  真是巧合,打工仔小陳,初中時嶄露繪畫天賦,在桌上畫,在牆上畫,在課本里畫,作業上畫,在學校里比他畫得好的寥寥無幾。那時的小陳,夢想是做個設計師,設計最美的居所。
  張叔的小弟弟說,大哥也是,小時候,木頭牆都讓他畫滿了。參軍後一直畫不停,終於成為軍藝油畫專業科班生,公司主營便是園林設計,遺憾的是,兒女們對畫畫可沒興趣,沒人願接他的班。
  小陳進來兩天,張潔發現他的特長,看他畫的人像,吃了一驚,果然有感覺。“就是他了!我老張的關門弟子,設計方面可以進職校去學,繪畫上的審美,技巧,我老張親自教。”
  張叔說,父子也好,師徒也好,反正機緣巧合了,彼此的將來,都應該更美好。
  本報記者魯珊 湯華明 見習記者黃金  (原標題:十字路口的張叔和小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61rete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