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年來,四川城鎮化率首次反超工業化率——
  2013年,四川城鎮化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4.9%,近10年來首次超越工業化率,終結了城鎮化率長期落後於工業化率的歷史;這一年,瀘州、綿陽、南充三個城市人口突破百萬大關,終結了1997年以來,四川除成都外百萬人口城市為零的歷史。
  終點也是起點。兩個終結,不僅引領城鎮化進程邁入全新階段,同時成為“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全新註腳。
  □本報記者 梁現瑞 劉川
  一段歷程
  刻骨銘心
   從大幅落後到奮起反超,精準的戰略取向和務實的工作推進決定了歷史性的變遷
  站在位於山腰上的瀘州百子圖廣場眺望沱江之濱,林立的塔弔彰顯著這座川南重鎮的發展熱度,川內最大摩天輪“瀘州眼”在夜空中熠熠生輝,展現出這座江城的活力。
  在2013年,瀘州建成區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00.2萬人,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雙百”夢想,其中,城鎮化率達到43.29%,比上年大幅提高1.56個百分點。
  而10多年前,瀘州當地流行“10元跑通城”的打車方式,只要花10元錢,就可以把瀘州城逛一圈。城市之小,可見一斑。
  瀘州的城市建成區面積的巨變,折射了整個四川的變遷。地處西部內陸,四川的城鎮化率曾經一直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也大幅落後於工業化率。差距最大的2011年,四川城鎮化率落後工業化率3.3個百分點。
  2012年,省第十次黨代會將“兩化”互動、城鄉統籌作為推進跨越發展的主路徑和主引擎。一年後,省委十屆三次全會上,“兩化”互動、城鄉統籌成為全省三大發展戰略之一。
  困境中的瀘州率先發力,在規劃建設以酒業集中發展區為代表的9大產業園區的同時,同步規划了“一核兩副八組團”的新型城鎮體系,由此,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實現互動發展。
  南充一方面緊緊抓住“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的目標不放鬆,一方面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不動搖。在城鎮規劃佈局上,形成擁江主城、產業新城、北部新城和9個功能片區的“三城九片”城市結構形態。
  從瀘州到南充,從川南到川北,從安寧河谷到成都平原,在“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全省城鎮與工業發展不協調的局面正在被改變,兩率間的差距開始逐步縮小。2012年,縮小為1.8個百分點,2013年,城鎮化率首次超越工業化率,從落後1.8個百分點到領先0.8個百分點,是過去10年來變化最大的一年。
  一種路徑
  貫穿始終
   始終擴增量與改存量並舉,大中小城鎮兼顧,數量與質量並重
  夏天到了,天府新區內,“三縱一橫”主骨架路網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年底就將成型。自從2012年底動工以來,這裡每天都有新變化。
  放眼四川,不只是天府新區,廣元三江新區、瀘州江南新區、資陽城東新區……新區星羅棋佈,不斷拓展著城鎮化的新空間。僅以天府新區為例,其規劃承載人口就超過500萬。
  瞄準新,不忘舊。在大力拓展城市新區的同時,一年多來,我省在舊城區改造方面,動作頻頻。
  攀枝花,在這個昔日的“三線建設”資源型城市裡,每6戶當中有一戶居住在棚戶區,很多人的居住條件將在今年被改變。今年,全省將加快推進“百萬安居工程”,大力推進危舊房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2013年,全省已啟動25萬戶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其中超過12萬戶安置住房開工。
  拓展新空間,創造新面貌,新區拓展與舊城改造一起,共同推動著四川城鎮化前進的步伐。僅僅在去年,全省就有超過3萬套公租房兌現給農民工,讓他們在城市有了棲身之所。
  就在南充等3市第一次擠進特大城市序列時,去年,遠在攀西的紅格鎮,也經歷了自身發展歷程中的第一次——擁有了省住建廳為其“量身打造”的《紅格鎮總體規劃》。
  2013年,四川啟動“百鎮建設試點行動”。行動的第一步,是以縣為單位科學編製全域規劃,通過分類指導,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今年我省已啟動第二批“百鎮建設試點行動”,充分發揮小城鎮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節點作用,吸引更多的農業人口就近就地轉移。
  重視大,不忘小。在過去一年裡,以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為指引,四川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並舉的城鎮化推進策略,四大城市群競相隆起、成百上千個小城鎮星羅棋佈的區域發展新版圖雛形初現。
  註重量,不忘質。城鎮化不僅僅是土地的城鎮化,更是人的城鎮化。2013年,我省10萬農民工享受到了住房保障,今年我省將繼續實施“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將今年竣工公共租賃住房的30%定向提供給農民工,同時把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逐步納入本地的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疇,把進城落戶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存量提升與增量拓展並重,大中小城鎮並舉,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結合,一年來,四川在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路徑清晰。
  一種動力
  澎湃激蕩
  把新型工業化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帶動“兩化”互動從“低位平衡”到“高位協同”
  7月2日,喜慶氛圍中,省政府與東風汽車在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神龍汽車第四工廠正式落戶成都。僅僅一周前,寶馬集團授權生產的寶馬N20發動機在綿陽正式投產。
  兩大產業巨頭一前一後的行動,匯聚起汽車工業在四川的強勁節奏。過去幾年,包括一汽大眾、中國重汽和韓國現代在內的汽車製造商紛紛入駐四川,四川汽車工業實力不斷增強。相關部門預計,今年,全省汽車製造產業有望邁上2000億元產值的新臺階。
  今年前5月,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現9.5%的增長,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8個百分點。這與汽車製造、電子信息、水力發電等重點行業保持持續較快增長密不可分。
  放開視野,最近兩年,我省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背後同樣離不開優勢產業的強勁推動。201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1%,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
  在廣漢市高新區,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的通用航空產業園,如今匯聚了近300家油氣裝備製造企業,產業集群全國第一。正是在新型工業化的推動下,近年來廣漢市的城鎮化率不斷提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省統計局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我省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與新型工業化的有力支撐密不可分。
  遙望前路,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認為,當前,相比東部沿海甚至全國平均水平,我省無論是城鎮化率還是工業化率都偏低,未來提升空間巨大,新型工業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推動全省城鎮化的進程。在此過程中,應該避免“重城輕工”,走向另一個極端。要始終堅持“兩化”互動的理念,在當前低位平衡的基礎上,向高位協同邁進。
  前幾天剛剛公佈的《成渝經濟區成都城市群發展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成都城市群將以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為依托,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汽車製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現代服務業等七大產業聚集區,以工業化來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切片
  改革抹平城鄉二元鴻溝:
  一個小村的一年成長路
  □郭飛 本報記者 李果 劉川
  從內江城區到永安鎮,15分鐘車程,下高速路收費站右轉進入煥然一新的內威路,5分鐘時間到達“尚騰新村”。占地3000平方米的八師廣場、樣式別緻的兩層小樓、風格統一的路燈、寬敞的文化活動廣場、建有木棧道的荷塘,再向前走,一條寬6米的環村道路已初見雛形。
  城鄉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是城鄉差距的縮小。“以前要自己挑水、撿柴,現在水電氣網通到每戶家裡,燒火煮飯容易多了。”去年2月,81歲的李陳輝一家搬進了位於內江市市中區永安鎮的尚騰新村,如今,住在22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樓里,這位81歲的老人對一年來的新生活很滿意。
  在村裡的一個路口,田紅和老公在自家房屋的一樓開了個超市,取名“愛尚超市”,寓意“熱愛尚騰新村”。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釋放出新的活力,讓田紅一家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目前,田紅家的土地已經流轉出去栽上檸檬,田紅如今得以專心打理超市。
  去年,尚騰新村啟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承包土地股權化、集體資產股份化、農村資源資本化“三化”聯動,將村裡的集體建設用地、廣場等全部集體資產和建設用地,作價入股,組建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並引進城市工商資本,組建新企業,統一經營管理,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
  今年尚騰新村又流轉出600畝土地給重慶一家公司,這些土地將用於種植玫瑰等花木和桃子等果樹。流轉土地的租金按一畝900斤黃谷的市價來計算。按照去年的行情,一畝地的租金大約是1242元,成為村民的純收入。同時,村民還可以在村裡務工投勞,獲得勞務收入。“假如一位村民在地里乾3個月,就算按一天50元來算,也有4500元的收入。加上之前的1242元,就是近6000元收入。而自己種莊稼,刨去農藥、種子等成本,一畝地最多也就兩三百元的收入。”尚騰新村聯合黨支部書記潘俊良表示,去年村人均純收入是11000元,比2012年多了1000元,今年的目標則是13000元。
  根據尚騰新村與重慶公司簽訂的協議,村裡用100多畝集體建設用地和道路、廣場、商業街等公建設施入股後,2015年將得到100萬元的第一次分紅,以後逐年增多,到2020年能達到200萬元。
  就這樣,原本沉睡的資產,通過確權、頒證、作價、入股、流轉、經營和分紅等一系列複雜而艱難的環節,被徹底激活,實現了從“本本”到“本錢”、資源到資本的“華麗轉身”。
  統籌城鄉,鄉鎮在建設,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那一片要建水上商業街,那一片要發展特色農業……”站在環村道路的路基上,永安鎮副鎮長段景耀描繪著藍圖。遠在廣州打工的潘勇林也同樣關註著家鄉的發展,“我是乾機電維修的,在鄉鎮上,我們也能買得起房子,和城裡人享受同等的城鎮社保、醫療等待遇,為什麼不回去呢?”潘勇林說。“城鄉統籌改革抹平了城鄉二元鴻溝,讓我們過上城裡人的生活。”潘俊良說,未來城鄉統籌改革的深入實施,將為小村插上騰飛的翅膀。
  互動台
  網友建言“兩化”互動:
  搞工業不能短視建新村需因地制宜
  三大發展戰略里關於“兩化”互動,網友的討論最為熱烈。僅在本報推出的微博和網帖就有超過10萬次網友閱讀。他們根據自身體會,或談城鎮化的成績和問題,或為工業化建言獻策。
  網友“三巴浪子”:
  一些丘陵區的新村建設,普遍存在新村城市化設計現象,動不動整齊劃一搞得像小集鎮,中西結合建築儼然鄉村別墅。看是好看,功能也全,就是少了點農家味。真正的新農村,應該是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和諧統一,地盡其產,材盡其用,人宜其居。
  網友“默墨”:
  希望金川縣走出去引進來,學習借鑒其他縣(比如龍泉驛、三聖花鄉)成熟的鄉村旅游方案,結合本縣實際,制定出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鄉村旅游市場方案,讓鄉村旅游成為廣大農牧民增收創收的重要途徑。率先在少數民族地區,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鄉村旅游”招牌。
  網友“唐郎捕貂”:
  靠豐厚的煤炭、耐火材料資源,汪洋鎮成為我省名鎮。城鎮化建設也搞得很紅火。隨著資源的枯竭,環保壓力的增大,城鎮化人口的不斷增長,政府應當根據當地老百姓普遍的文化程度和生產技能,結合現有條件努力尋找新的發展項目,尤其是要做環保工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聲音
  城鎮化和工業化是兩個互動前行的進程。因為它們之間有一個關鍵因素“空間”。空間一定是未來經濟發展的緊缺要素。想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繼續繁榮發展,則需大力發展工業,而城鎮化為工業騰挪出發展空間,也使農村人口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二者並行不悖,良性互動。而且要註意,這個過程也為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帶來契機。理清這三個進程的邏輯關係,才能處理好發展的方向問題。
  ——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江
  在四川,成都這一特大城市虹吸效應突出,吸引力、聚集力強,有效整合了整個四川乃至西南的優勢資源,起到了經濟發展引擎的作用。但城市間、城市與鄉鎮間、鄉鎮與農村間發展步伐不一致、差距比較大,希望通過工業佈局來優化城鎮的發展。
  ——中鐵二院工程師 餘浩偉
  (本報記者 陳岩 整理)  (原標題:歷史性變化引領“兩化”互動邁入全新階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61rete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